第三届全国地质工科院长论坛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发布人:发表时间:2015-12-01点击:

第三届全国地质工科院长论坛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于2015年11月28日-30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该论坛由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发起,于2013年开始每年定期举办“全国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院长论坛”。第一届和第二届会议已分别在中南大学和桂林理工大学成功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承办,研讨会继续秉承论坛主题 “团结、协作、交流、共享”,针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学科特色,围绕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交流讨论。来自中南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徐州)、西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等17所高校的40多位院长(书记、系主任)参加了本次论坛。

29日上午,首先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焰新校长致开幕词。他代表论坛承办单位欢迎兄弟院校参会的专家和领导到学校来指导工作他从学校新校区规划、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阐述了自己对地质工科学科建设、工程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和认识。他预祝本次论坛和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期待各兄弟院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和交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唐辉明副校长作了题为“关于地质工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的特邀报告。他结合实例,详细介绍了专业与学科的关系、地质工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叶斌教授作了题为“同济大学地质工程综合改革与实践”的报告。围绕同济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从学校发展和社会需求出发,顶层设计培养方案,重新地位人才培养目标,详细介绍了以4+M+3为基本培养模式框架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等特色。

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志芳教授作了题为“立足优势,坚守主流,强化特色,推进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建设”的报告。从学校的学科优势入手,介绍了学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果,并从创建了双三螺旋理论模型、创新产学协同的培养模式、创建了合作共赢的实践平台、建立了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了顶岗实践的培养机制、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了校企共担条件保障机制、开发了研究生培养基地管理系统等八个方面来展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向君教授作了题为“发展工程测井学科方向——引领油气地质与工程一体化”的报告。从复杂/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为地球物理学科发展提供的机遇、围绕复杂/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地球物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进展等三个方面展开,结合科研实例阐述了地球物理学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潘家永教授作了题为“东华理工大学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的报告。从学校的发展历史说起,围绕学院特色从突出专业特色、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等方面阐述了改革措施,展示了所取得的成果。

青海大学地质工程系常务副主任胡夏嵩教授作了题为“青海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建设进展”的报告。介绍了学校和学院基本情况,从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专业设置、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展示了专业特色,特别是结合青海特有的地质资源等地域优势,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29日下午,论坛分为“矿产普查与勘探”和“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两个小组讨论。就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专业设置与改革、科研合作、本科生招生规模、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特色发展、专业认证、国际化办学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与交流。

在分组讨论之后的闭幕式上,教育部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夏庆霖教授作了题为“地质类专业认证工作进展”的特邀报告。简要介绍了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和专业认证的基本流程。结合实例和数据从地质类专业开设概况专业认证补充标准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地质类专业认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两个讨论小组组长结合本小组的讨论意见分别作了总结发言。与会人员认为,加强专业认证经验交流共享实习基地是大家的共识。同时,也存在以下意见和建议:

在学科建设方面,基于目前一个学科,多个学院开设的局面,大家认为应该重新调整、整合资源,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

在专业设置方面,一是,需要考虑专业名称国际对接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关系。企业需求是具体的,专业与国际接轨乃至打通了,与用人单位所需不一致,企业未必会认可。譬如,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方向)、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化学),这里为何附上一个括号既然勘查技术与工程表述模糊,何不直接引用括号中的表述。二是,地质类专业受国家形势影响过于明显。大学的教育本应当成为一种人生经历,不宜承担过多的社会功能。三是行政干预学时明显教务化。大幅削减专业学时,教育部仅须考查高校是否真正落实了教学计划、学生培养是否合格等等

人才培养方面,一是需要反思大类招生的利到底在哪?譬如,地质类中的资源勘查工程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两专业对数学及物理的要求差异太大,直接将两者拢在一起,在大学一年级打通专业壁垒实在欠妥。二是,优质研究生生涯流失的应对措施探讨。譬如,可用本-硕-博的方式挤占保研名额。三是,专硕的培养时间问题。校内外指导老师均觉得时间太短,直接影响后续论文的质量。四是,考虑到部分企业文化欠佳时,卓越工程师班一年期限的生产实践,培养的学生质量也会或高或低,得不到保证

会议发起人中南大学鲁安怀教授作总结致辞。他表示,本次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效果,与会代表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主题开展交流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也达成了一些共识,更增进了相互的了解。他说,院长论坛要持续坚持下去,每一届论坛都要有具体的论题,倡议把该论坛的秘书处设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并且建议第四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院长论坛于2016年在东华理工大学召开。与会者集体鼓掌通过。

最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助理、紧缺矿产资源勘查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蒋少涌教授致闭幕词。他表示,感谢各位专家、领导对地质工科学科建设的关注和指导!感谢大家对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期待论坛越办越好!